【集萃网观察】今年10月1日已实施的《意大利制造》原产地标识法规,对出口意大利销售的纺织品强制实施原产地标识;欧盟5月份通过的欧盟纺织品标签计划也将有可能使纺织品包括服装强制性附上原产地标签。
出口风向标
欧盟是我国纺织服装的主要市场。作为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主战场的宁波,年出口额逾60亿美元,占该市纺织服装全部出口量的34%,其中意大利市场又占到欧盟市场的27%。原产地标识法规的实施,应引起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生产企业的高度重视。但宁波检验检疫局以出口意大利纺织服装生产企业为重点的一项摸底调研表明,相关企业对出口意大利等输欧纺织服装原产地标识法规普遍应对不足。
企业对法规要求重视不足
宁波检验检疫局抽取了出口意大利市场的100家企业进行调研,结果显示只有45%的企业接触过相关法规,而其中仅有29%表示初步了解,其余的只表示“听说过”而已;针对该法规对企业的影响,71%的企业表示法规对其有一定影响,其中46%的企业表示影响很小,原因大都为“出口意大利等输欧产品较少,没必要去关注该法规”;另有25%表示该法规对其影响较大,主要是由于现在已经接单的产品不符合情况较多,而需要和客户沟通希望赶在法规实施前整改。
应对法规力不从心
纺织服装出口企业规模参差不齐,大多数是纯加工型企业,出口利润低下等现实情况使大多数企业缺少人力和精力去关注不断变化的法规要求。调查表明,工贸型企业法规掌握程度相对较好,39%的工贸型企业表示接触过该法规,而纯加工型企业此比例只有21%。企业普遍表示缺少信息源,在接触过该法规的相关企业中,大多数企业表示是从检验检疫等监管部门处得到相关信息,18%的企业表示是通过客户等其他途径得到信息,仅有12%的企业主动通过网络媒体等途径得到信息。企业普遍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去学习国外最新技术法规。
当前输欧产品不符合法规情况较多。调查中,表示“不了解法规要求”的企业大多数无法判断现有产品符合性情况。“已接触过该法规”的企业,超过八成表示以“客户来样或确认样”为准,32%的企业确定现在所生产的或将要生产的产品有不符合法规要求的情况。
应对>>
放大企业“孵化器”效应
鉴于上述情况,宁波检验检疫局相关专家告诉记者,我国出口企业及相关部门应从几方面积极加以应对:
企业应当主动积极应对原产地标识等国外技术性法规,对于已经生产的不符合原产地标识法规的产品,应尽早与客户沟通协调解决;对于新的订单,应当在合同中对标签等类似问题予以明确,避免损失。
外经贸等部门应发挥本地企业“孵化器”的作用,研究国外政策和法律,真正做到知己知彼,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保驾护航,引导企业树立质量意识。通过报纸、电台、网络媒体等多种方式,加大《意大利制造》原产地标识法规等内容的宣传,使国外技术性法规和标准等相关信息能够准确有效地传递到相关企业手中。
纺织服装协会应发挥服务协调的作用,协作联动,深化培训,并以此次法规宣传为契机,举办纺织服装相关培训,着重宣传原产地标识法规的具体要求及常见不合格案例,提早帮助企业解决现存问题,力求指导性、针对性。
检验检疫部门应分类监管,重点指导,对于目录内的法定检验商品,重点加强相关产品原产地标识的符合性审查和检验监管,指导企业建立产品标签审核制度。对问题较多的“临时检验检疫”及法检目录外商品,应要求企业提供产品标识相关信息并强化审核,加强监督抽查。
来源:中国国门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