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萃网观察】正如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张连起所言,中低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是全球经济分工的必然结果,如同当初中国自欧美、日韩及港台地区承接同类型产业转移一样。
贸易摩擦升级之后,东南亚俨然已经成为中国企业的投资热土。
贝恩咨询公司高级合伙人表示,中美贸易摩擦正在推动许多跨国公司重新考虑他们现在在中国的制造业业务。
该公司分析指出,那些进入中国加工,然后销往美国的商品,如纺织业、电子制造加工行业会受到较大影响。
不过,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张连起近日表示,中国拥有庞大的高素质劳动力人口、完善的产业体系、安全稳定的政治环境,这都是中国产业链的发展优势,“想用贸易摩擦的压力把中国产业链挤出去是不现实的”。
他谈道,随着中国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一些中低端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是全球经济分工的必然,如同当初中国自欧美、日韩及港台地区承接同类型产业转移一样。“而中高端产业链在升级和加强,不会因贸易摩擦改变。”
“中国制造”角色难以替代
实际上,无论产业高端还是低端,先行或有意闯荡东南亚的中国企业主也疑虑重重。
在第124届广交会上,有采购商认为东南亚的制造业很难取代中国,Esschert Design的亚洲区采购代表Bram认为,中国制造的产业体系化、技术标准化使其“中国制造”的角色无法被替代。
“对于一个成熟的工业体系而言,其所能够抵抗的外部压力、挑战和风险以及自身调节的能力远超过市场的想象。”Bram对中国制造仍持乐观态度,他表示:“根据一些我们合作伙伴的市场数据分析,中国制造已经逐步向中国智造转变,目前大量产业已经从过去的低端代工进入了高端生产行列。”
Bram指出,目前东南亚各国只处于品类优势而非行业优势,生产优势呈区域分散性,并且这一优势多半是依靠资源、人口红利、产业扶助等因素。显然,无论是越南的服装制造还是印度的电子商品生产,目前都十分依赖于低成本的人力劳动,与此同时,还未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和产业效应。
印度采购商RAJ Budhiraja也认为,贸易摩擦确实让印度的订单量有所上升,但目前依然局限于小、散订单。当前印度制造业的水准无法承接大型的国际订单,而东南亚地区的整体水准也是如此。
虽然东南亚的制造业在现阶段和中国仍有巨大的鸿沟,但是这个鸿沟并不是无法弥补的。随着部分制造业企业逐渐进入东南亚,东南亚的制造业的设计、品质都提升很快,以我们平阳工业区为例,现在有7成左右的厂商都是来自中国内地,他们的到来不仅带来了订单、就业,还带来了工艺和品质。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也已积累了40年的经验,供应链技术、设备配比、熟练工人培训等等一系列生产要素已经沉淀了大量资金和经验,中国在这些方面已经有了大量的积累,虽然目前东南亚奋起直追,但这种先发优势并不会一朝一夕被赶上。
来源:中国纺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