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萃网观察】
央广网北京6月20日消息(记者王逸群)手工刺绣蓝牙音箱、扎染单肩包、缠花技艺小饰品……在我国已公布的1300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纺织类非遗项目多达百余项。近年来,纺织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与消费渐成风尚。
但与此同时,不少纺织非遗的资源集中在西部地区,受地理位置和交通影响,流通半径较小。据了解,目前我国拥有240多项国家级纺织类非遗项目,其中70%位于中西部地区,贵州省最多。那么,如何将纺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助力纺织非遗的发展?
据了解,近年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不断推动纺织非遗传承保护与创新工作,通过推动纺织非遗市场化、产业化发展对振兴纺织传统工艺与乡村振兴多项举措相继落地。
近日,华服流行趋势研究暨纺织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行动倡议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号召东部沿海地区的社会资本、智力资源投向中西部,以纺织非遗为载体,发展特色小镇、文旅融合等多种模式,助力当地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果。
活动现场,来自贵州民族大学的杨长远教授的精美苗族绣片和作品(受访者供图)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淮滨指出,需要深度调研,探索有效工作方式,帮助乡村纺织非遗传承人设计生产有价值的非遗产品,进入市场获得收益,在保留传统工艺基因的条件下逐步扩大为产业,进而增加就业和收入,实实在在助力乡村振兴。
《“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指出,“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非遗保护传承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对非遗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归根结底是让百姓富起来,与会嘉宾从纺织非遗商业化实践的模式探索等角度分享了相关经验。
来源:海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