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外贸?的确,这是绍兴市最醒目的两个经济符号。
从2007年的数据看,纺织产业占绍兴工业产值的43.4%,外贸依存度达到74%。到了2009年,这两个数据下降为41.4%和58.9%。
这两组数字既反映了绍兴在调整产业结构方面的努力,也凸显其转型升级面临的严峻挑战。
从工业结构看,纺织产业仍然是一业独大,面临着环境、劳动力“瓶颈”持续趋紧的局面;从市场结构看,对外依存度仍然较高,面对着“贸易战”、“汇率战”,外贸出口压力仍将影响绍兴经济的走向。
如今,绍兴被列为浙江省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
经历国际金融危机,绍兴市从政府到企业,都深刻意识到转型升级的紧迫性。
“每次危机中,绍兴总是受影响最早,也往往最快走出谷底。”绍兴市委书记张金如说,“我们能不能走出这个周期率,避免大起大落的过山车?”
阳春四月,记者走访当地有关部门和企业,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主动走向提质升级之路,在产品转型、提高附加值、创新营销方式等方面下苦功,而政府在优化空间布局、创新体制机制、提升优势产业等方面也花了大力气。
织“布”成“衣”
打造品牌
“恨布不成衣”,此“恨”已在绍兴县绵延多年。
“绍派”服装,更是这个城市的梦想。
“这个梦想开始走向现实了!”日前,绍兴柯桥,中国轻纺城创意产业服务中心的办公室里,年轻的副主任吕瑜洁不无兴奋地对记者说。
吕瑜洁的自信来自顶尖服装设计师。他们是中国轻纺城用“零成本创意工作室”等诱人政策引来的。他们正在轻纺城这个面料的海洋里穿梭,走访企业,把脉商家,碰撞思路。
一个月前,16家来自全国各地的创意机构,正式签约入驻柯桥创意大厦。这次唱主角的是服装设计师,个个都是大牌——有的获得过中国时装设计最高奖“金顶奖”,有的获得过“中国服装设计大师”勋章,有7位是“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
“我们以前也来采购过面料,或者是寻求创作灵感,就是一直没找到入驻的契机。”王长宏是哈尔滨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副教授,他曾与绍兴企业合作开发过服装品牌,但终因认识不一致没有继续。
此次入驻后,王长宏准备利用轻纺城的面料,自主设计订制样衣,创建自己的服装品牌。“希望能给本地布商和企业树立样板,引导他们转型做品牌服装,最终打开设计师与绍兴轻纺企业合作开发品牌服装的大门”。
中国轻纺城台州商会会长管观友在轻纺城做生意已经好多年了。面料与服装利润差别之大,令他感触颇深。“10多元一米买走我的面料,到时装店里摇身一变卖上千元,我是典型的‘为他人做嫁衣裳’。”
附加值太低、没有自主品牌,一直是绍兴本地服装企业的隐痛。
在绍兴县,不少企业都有转型做品牌服装的需求。顶尖设计师来得正是时候。去年下半年,“金顶奖”获得者武学凯已经与绍兴恒美纺织公司签下百万年薪合约,每年为恒美设计两季时装。
服装设计师加盟,让绍兴县打造服装家纺创意基地的底气更足了。截至目前,这个基地已累计引进设计研发机构、设计师工作室33家,软件开发公司7家。主攻创意,引领传统的纺织制造产业走向“微笑曲线”的两端。
大批设计师入驻柯桥,一个老话题重又提起:如何为富有创意的花样设计撑起“保护伞”?
做印花布出名的潘永兴,上世纪90年代就赢得轻纺城“四大花王”之一的美名。他对曾经盛行的相互抄袭深有体会:“过去,我们的新产品不敢摆出来,只能放在仓库里卖!怕的就是别人仿冒!”
这种状况正在改变。近年来,中国轻纺城采取了行政、司法、行业自律等多种手段保护花样版权,最近牵头撑起一个覆盖纺织四大重镇的花样版权保护网。最近,来自江苏南通、山东潍坊、广东佛山、浙江绍兴的代表,就四地纺织品市场花样版权保护与合作实施细则在绍兴达成共识。
根据细则,四地每半年举办一次维权合作会议,投诉案件满5起进行异地调查取证,特殊侵权案件随诉随办,并强调“彻底杜绝地方保护主义”。绍兴县工商局副局长薛白说,花样版权保护是“牛鼻子”,政府要通过制度建设保护创新。
“绿色门槛”
倒逼转型
滨海工业区的一场“染缸革命”,如绿色旋风,将刮遍绍兴县。
记者了解到,拥有197家印染企业,占全国印染总量三分之一的绍兴县将动大手术:3年内,197家将减为150家,其中80%集聚到滨海工业区。
滨海工业区的北端,一块约20平方公里的土地正在做着吞吐的准备。污水处理厂、热电厂正在扩容建设,新印染区规划5月将出炉。这将是一个注重生态循环的高起点工业区。
“进来的门槛肯定会更高,”管委会副主任于坚毅告诉记者,“首先,企业必须严格控制污染的排放量;其次,严格控制用地规模,每家不超过60亩;第三,在设备工艺方面要全部进行技术革新。”
于坚毅透露,首批申请搬迁的10家企业,有三分之一被挡在了门外。而对于评估过关的企业,管委会又在每年1500万元的工业转型升级专项奖励资金中,拿出一定比例,给印染企业“吃小灶”,引导他们更新工艺设备,增加技改投入,推动品牌建设。
这一门槛设置,倒逼企业向绿色、高效转型。而老基地的不少印染企业已经尝到了甜头。
原本每天排放700多吨污水的浙江宝纺棉麻印染有限公司,3年前痛下决心停掉所有轧染项目,改上蜡染生产线,排污量减少了三分之二,新产品倍受国外客户欢迎。
红绿蓝纺织印染公司耗资近1000万元,历时3年研发成功的“数码印花产业化技术”,把原来只能用作打样的数码印花,直接用于生产,一块布能印上百种颜色。用这种技术印制的布料,逼真生动,有立体感,特别适合年轻人的口味。“我们的价格比同行平均每米要高出二三十元。”副总经理黄新明介绍。
“用数码印制的布料,不仅时尚美观,更重要的是低碳、环保。”中国轻纺城管委会负责人对记者说,与传统印染行业相比,数码印花可以实现零排放。目前,绍兴有不少纺织企业推行这种数码印花技术,给印染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去年8月19日,绍兴县滨海工业区被中国印染行业协会授予“绿色印染研发生产基地”称号,在中国尚属首家。
绿色,将带动绍兴县印染业进入新的天地。
新兴产业异军突起
4月29日,全球照明行业的目光,忽然聚焦到绍兴袍江新区。由德国欧司朗(OSRAM)公司投资兴建的新和(绍兴)绿色照明有限公司,正式在此投产。
吸引同行目光的,不光因为欧司朗公司是世界两大电光源生产企业之一,更重要的是这个项目规模巨大。它占地24万平方米,具备年产2.4亿只电子节能灯的生产能力。
欧司朗公司高层称,新和照明公司全部达产后,将成为世界家用照明最大的生产基地之一。据悉,欧司朗德国总公司已经为新和照明公司注入了核心生产技术,其中包括使用低汞、长寿的环保材料等。
在绍兴,“新和照明”不是个案。自去年以来,袍江这块热土,屡有让业界瞩目的大事发生。“苏泊尔”将北迁的栖息地,也选在了袍江。这个占地28万平方米、总投资12亿元的“巨无霸”工厂,于去年10月投产,有望跻身全球最大的小家电制造基地之一。
“鸡蛋不要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绍兴市市长钱建民说。新兴产业链的形成,有效地稀释了纺织等传统产业在绍兴工业经济中的比重,更重要的是,为企业投资指明了方向。
去年,绍兴市出台了纺织产业、机械电子、节能环保、医药化工和食品饮料等5大产业提升发展规划,尤其把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他们提出,在5年内,实施200亿元以上的重点项目投入,建设太阳能光伏等新能源、节能电光源、环保装备3个先进制造业基地,打造1000亿元节能环保产业规模。
在政府的引导下,绍兴民资对新兴产业表现出浓厚兴趣。今年初,该市一些民营企业“抱团”组建了浙江越商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计划组织10亿元民营资本,投向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绍兴市所辖各县(市、区)也加大对新兴产业的培育力度。“晶盛机电”、“碧晶科技”、“晶兴电子”、“新亚电子”、“龙柏光伏”……一条光伏产业链正在上虞形成,并带动了单晶炉结晶炉制造、高纯硅生产、单晶硅拉制及切片等高附加值产品生产。 来源: 浙江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