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宁区是常州中心城区,也是常州市纺织印染产业集聚地,纺织印染企业目前多达192家。2005年,纺织印染产值占到该区总产值的90%以上,到2009年这一数字仍然接近50%。然而近年来,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环保排放标准一拔再拔,成了天宁纺织印染企业生存发展甩不脱的枷锁。 记者采访常州老三集团副总姚祝礼时,正遇到一名劳务中介人员上门。姚祝礼说:现在他们成了香饽饽。工人缺口大,越来越难招,工人工资也水涨船高。现在厂里的一线工人每月工钱在2300-2800元,有技术的月工资开到了4000-10000元,还要经常发愁被别的厂挖走。天宁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赵明证实,“区里有的印染企业缺工1000多人!”
地处环太湖区域,天宁印染行业的排放标准从“二级升一级”,又升到世界最严格的“太湖标准”,标准每提一次,污水处理成本最少翻一倍。目前,天宁最大的印染厂,一天出水近4000吨,如果污水处理费用再涨3元/吨,一年将直接减少净利润140多万元,而这家企业一年的利润也只在两百万元以内。
令人挠头的还有原材料价格。东霞纺织印染公司总经理薛晓宇对记者说:“现在的棉花一个礼拜3个价,去年10月份到现在已经涨了50%,棉纱涨的幅度更大。这让我们不敢盲目接订单,订单越大越不敢接,就怕工期一拖长,原料价一波动就得亏。”
从2008年金融危机至今,天宁已经有8家上规模印染企业关门。赵明分析这8家企业的“死因”:“成本高了,如果企业产品还一直走低端,市场价格上不去,只有死路一条。”老板们则形象地说:金融危机时是“突然死”,现在则是“自然死”,如果不转型,就会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企业一天天地垮下去。
在这样恶劣的情况下,印染企业老板都动过转移到外地的念头。但是,传统纺织印染产业向外转移,被老百姓形象地称为“转污”,在哪里落地都不受欢迎。东霞老总薛晓宇坦陈:“全国各地都在转型升级,或许在常州我们只能活5年,搬到省外去也只能再延续3年!由此看来,转移不转移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转型升级。”与薛晓宇持同样想法的印染企业经营者,不在少数。
再回头看看,区内先转型抢升级的同行仍然在高速发展,给他们树立了榜样。老三集团今年刚刚筹办了建厂20周年庆典,因为节能减排措施早早上马,品牌营销有声有色,这家企业2009年在销售增长5%的前提下,利税增长了40%以上,并在全市印染行业中史无前例地被环保部门评为“绿色企业”,鼓励金融机构向其放贷。
与其转移图“缓刑”,不如就地升级求发展。
不转移,企业的想法与政府一拍即合。天宁区确立的工业发展政策是:既要“腾笼换凤”,更注重“化鸟为凤”。赵明对记者说:“纺织印染产业是民生产业,天宁60%的劳动力在该行业实现就业,我们发展新兴产业,要建立在传统产业提升的基础之上。”
就地升级,天宁纺企在行动。织“布”成“衣”,有的印染企业向产业链上游高利润环节要效益。老三集团逐步淘汰能耗高、污染大、低附加值产品,推出“摇粒绒”、“蚂蚁布”、“珍珠布”等30多种新面料,并投入2000万元打造“玮尼维希”服饰品牌,以品牌打开了内销市场。东源印染从香港聘请设计师组织生产自有品牌服饰,“闪亮家族”服装B2C网购平台研发上线,现在网上日销成衣400多件,“闪亮家族”实体店也将陆续在长三角推开。
掘金“低碳”,有的印染企业向“绿色”要利润。东霞印染上马独有的“深井曝气法”中水回用技术,安装热能回收装置,两项节能减排措施一年就能节省成本近500万元。东霞还利用专有节能减排技术成立了“常州市东兴环境工程有限公司”,从高污染企业一步跨入环保行业,开始为行业内其他公司升级转型服务。东高染整联合东华大学研发的“无水印染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应用该技术,12个流程减到6个,东高1400万米布的产量一年可节省生产成本4700万元,相当于增加了9%的利润。“再造一个同规模的印染厂利润都不一定有这么多!”
立足本地,通过创新实现转型升级的例子还有更多。艾贝自主服装品牌成了热播电视剧《蜗居》的指定供货商;旭荣大力投入研发,获得国家纺织品研发监测中心称号,其针织面料成为阿迪达斯、彪马等国际品牌指定供应商……
来源: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