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萃印花网
您的位置:集萃印花网印花技术详细内容
【字体: 】      
科技赋能 让非遗技艺焕发现代光彩
集萃印花网  2024-03-12

湘绣,中国四大名绣之一,以着色富于层次感、绣品若画为特点,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湘绣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作为湘绣核心技艺“鬅毛针”的第四代传人,成新湘从业已有35年,不仅从一名年轻的绣工成长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模、湖南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还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湘绣人才,为非遗的创新和发展贡献力量。

新时代,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传统文化产业也迎来了蝶变。在习近平总书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精神指引下,众多非遗项目在努力创新产品、不断融入现代生活的同时,积极探索更丰富多元的保护方式,其中与科技的结合为非遗插上了翅膀,让古老的非遗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光彩,呈现全新的时代潮感,涵养更加丰厚的文化自信。

在成新湘看来,“非遗+科技”的保护利用方式,让湘绣等传统文化焕发了青春活力,也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湘绣,感受到非遗的魅力。“湘绣在研发、生产、销售、保护、展示、宣传等多个环节都有与科技的融合。”身为湖南省湘绣研究所的“当家人”,成新湘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我们在研发环节,将湘绣与工业设计、纳米材料、轻科技相结合,其中刺绣指纹笔记本、充电宝、蓝牙音响等系列产品让人耳目一新,获得德国红点奖;在生产环节,我们率先定制了条码管理软件,正在研究开发AI虚拟材质的运用转化,升级实现生产数字化管理服务和数字化营销综合服务平台,更全面广泛深入地与互联网对接;在销售环节,我们通过云游博物馆、慢直播、慕课制作、短视频、私域流量建设、影视动漫等方式引流累计500万人次;在保护利用和展示宣传方面,我们通过区块链技术,发行数字艺术作品,制作数字产品、游戏动漫,跨界实现湘绣在数字化领域的转化,打造智慧博物馆、移动博物馆、云上博物馆,利用数字化技术采集湘绣文物图像,抢救性保护记录湘绣针法技艺,通过VR、AR等技术同步展览,沉浸式展现湘绣的历史发展和精湛技艺,让湘绣非遗影像‘活现’眼前。”

a08b87d6277f9e2f588758da82d64229ba99f3a2.webp.jpg

“近几年,传统文化与科技、非遗与科技融合的方式不断创新,包括沉浸式、3D视觉、数字虚拟IP、人机交互等,借助数字科技的力量,科技赋能非遗,为非遗创新发展创造了更多可能性。我作为人大代表,要扩大包括湘绣在内的非遗技艺的影响力,为非遗发声。”成新湘说。今年两会,她带来了《推动科技赋能,促进非遗创新发展的建议》,从政策扶持、资金引导、注重强链补链、激活创新动能等方面建言传统文化产业。

成新湘建议,由国家文旅部门牵头,专门制定“文化+科技”相关扶持政策,并对“非遗+科技”项目给予资金引导,坚持价值导向和技术赋能,打造具有权威性的文化数字平台,进一步加强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用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文化+科技”“非遗+科技”提升数字文化产品吸引力,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对传统文化内容形态进行创新和转化,创造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数字文化产品。”成新湘说。

同时,成新湘建议大力提升文化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的现代化水平,引导产业链上下以全新的方式手段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并鼓励高等院校将艺术设计、非遗保护与数字技术结合,培养非遗科技研发和创作人才,构建非遗发展人才链。

对于非遗科技的挖掘、宣传和推广问题,成新湘建议主流媒体、新媒体要引导文化、文创、艺术等组织和机构开展科技非遗创新,让非遗科技不再止于探索、研究,而是让创意和设计落地,在传统文化展示中融入声音、图片、动画、影视等多种现代媒体元素,使文化内容可视化、形象化,便于群众理解、感知,真正实现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并通过数字媒体与传统媒体有机融合与优势互补,充分发挥数字媒体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的优势,借助矩阵传播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更多
  
  
集萃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集萃印花网”上传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和音频视屏等稿件,版权均属于本网站,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媒体、网站和个人不得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注有“集萃印花网”的所有信息。若要转载,务必取得本网站的许可(客户服务),并要注明来源。如若违反上诉声明,本网必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的其他文章,都注明了来源。本网转载是为了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对于要转载此类文章的媒体、网站及个人,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若有擅自篡改来源,均与本网站无关,其转载者自负法律责任,同时本网也必将依法追究责任。
精彩图集

最新技术文章

流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