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萃网观察】低碳经济,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骤然升温。这一新经济开始深刻影响我国传统的纺织工业,使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实践的过程,进而将其作为纺织工业的重要战略措施。2007年的中国纺织十大新闻将“纺织行业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收录其中。
低碳,别无选择
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以期在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基础上实现高效率、高效益、高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尽管国际社会在低碳方面对发展中国家的要求有失公平,但低碳发展这种趋势却是不可逆转的。东华大学顾庆良教授认为,发达国家已经过了工业化、城市化的阶段,而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正处于工业化的过程之中,大部分劳动密集型和能源消耗型产业都集中在这些国家,“中国制造”就是这样一个典型。这种经济结构决定了单位GDP能耗高,而且由于技术与资金短缺,这些国家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碳能效低的现状。而以高技术、高附加值为基础的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单位GDP碳排放指标很低,但人均能源消费却远大于发展中国家。
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我国承诺2020年比2005年单位GDP碳排放降低40%~45%。占全国工业总能耗4.3%、用水量8.5%、废水排放量10%的纺织工业,面临着促进经济增长和减少碳排放的双重挑战。纺织行业的大部分废水来自印染,且平均回用率仅为10%。随着节能减排标准的提高和执行力度的强化,纺织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显得尤为紧迫。因此,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明确提出,到2011年,国家将重点淘汰75亿米高耗能、高耗水、技术水平低的印染能力。
作为纺织工业重要部分的化纤行业高度依赖石油资源,而且化纤行业还面临着高能耗、重污染的问题,实施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新时期化纤工业发展的新课题。因此,实现可再生、可降解生物质工程新材料技术的突破并逐步产业化,是推进化纤原料结构战略调整、建立化纤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任务。由此可见,为了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竞争的新形势,除了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对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纺织工业别无选择。
抓住低碳化的核心
纺织工业在近10年来的实践中认识到,低碳纺织的基础是新能源开发、能源高效应用和减排技术。纺织企业低碳化战略的核心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实现低碳经济,保护消费者、企业、社会的共同利益。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批有远见卓识的纺织企业已率先踏上了绿色发展之路,并率先尝到了低碳发展的成果。
早在2007年,浙江富润印染有限公司这家在华东地区数一数二的印染企业,就启动了一项至今看来依然超前的项目——系统性节能减排技改项目。“所谓‘系统性’就是强调整体性、全方位,而不是一个单体项目。”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一直在“两会”上倡导低碳化发展的富润集团掌门人赵林中,是决定富润印染走低碳之路的关键人物,他所强调的系统性体现在富润印染的每一道生产环节上。
“这是定型机废气余热回收装置,简单地说,就是将定型机所排出的高温废气,回收处理后形成热风,再用到烘干等生产环节上。”富润控股集团总经理助理介绍说,“还有这个淡碱回收装置,每月可回收250克/升的浓碱600吨左右。”“这是最新的低浴比溢流染色机,替代的是原来的高温染色机,用水量大幅下降。这个系统性技改项目的最终目标,就是把可以利用的全部利用起来,把能省的资源最大限度地节省下来。”
富润集团算过一笔账:按照当时电0.78元/千瓦时、蒸汽170元/吨、浓碱630元/吨、煤炭803元/吨、水3.45元/吨的价格计算,这项系统性节能减排项目完成后,一年节约的资源折合人民币将达1875.1万元,超过了该项目1808万元的总投资,相当于为企业多赚了一年的利润。
近10年来,纺织行业日益感受到发展高新技术纤维和生物质工程材料的紧迫性。“十一五”期间行业提出,要结合市场需求,研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特别是要把事关国家产业安全的高新技术纤维材料作为规划发展的重中之重,加快高新、原创技术和生物质工程新材料的研发,采取多种方式推进技术发展。“十一五”期间,力争在高性能碳纤维、芳纶、高强高模聚乙烯、聚苯硫醚等高技术纤维品种上实现产业化生产的技术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