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萃网观察】摆脱“复染率50%”的桎梏
主持:陆慕寒 郑安江 嘉宾:华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王力民 “棉冷轧堆染色关键技术的研究与产业化”项目获得了今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滨州华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王力民作为项目主创人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接受了颁奖,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项目,其科技创新点能给业界带来怎样的示范?为此,记者专访了王力民。 3年攻克9个难题 主持人:“棉冷轧堆染色关键技术的研究与产业化”项目的整体研发情况如何?请从专业层面给我们做一下介绍? 王力民:这是我们与愉悦家纺有限公司、江苏申新染料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工业大学等单位共同研发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该项目一共攻克了9项关键技术,研发了9套专用装备,经过我们项目课题组全体科技人员的通力协作,终于攻克了世界印染行业重点研究开发的技术,这一技术的成功研发让我们及同行都备感鼓舞。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该项目突破了冷轧堆染色对温度敏感、染液稳定性差、工艺控制复杂,难以形成规模生产等技术难题,摆脱了“复染率高达50%”的桎梏。依托冷轧堆染色智能化装备的创新设计与研发、数字化冷轧堆染色工艺系统的研究与开发、专用染料及助剂的分子设计与研发等技术支持,把这一世界上有争议、有分歧的理论技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新技术的突破可以让我们的企业做得更好,让市场前景更为广阔,也可为业界注入新的活力。 主持人:在项目3年的研发过程中,你们的团队遇到了许多困难,特别是在项目大规模产业化时,有不少一波三折的经历,能否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王力民:冷轧堆染色在国际上已经推广应用了很长时间,但是主要集中在欧洲和北美洲发达国家,国内应用冷轧堆染色工艺成功的案例少之又少。 我们在研究应用冷轧堆染色工艺时的确碰到了许多困难,哪怕是所谓的成熟技术,在引进的过程中也要有一个针对性很强的吸收、消化、再创新的过程。因为单纯的“拿来主义”在企业里是行不通的, 从引进进口设备、优化选择染料及助剂,到对国际上公开发表的冷轧堆染色技术工艺参数进行优化,课题组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们是在应用了计算机技术和现代控制系统后,才实现了冷轧堆染色工艺全部实施在线跟踪的目标,在实际生产加工工序过程中,我们又采用松式丝光及烘干方法,使新技术最终得以成功应用。 主持人:这一项目具有很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社会关注度也非常高。您能具体介绍一下它对印染行业的意义及其所产生的效益吗? 王力民:简单地说,这是一次印染技术的变革,对印染行业探索技术创新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传统工艺的高温退浆、漂炼、染色、水洗等环节使得从坯布到成品的印染流程中,每个环节都是高耗能。这样算下来,我们印染企业的成本可不低。现在世界的经济形势倒逼着中国加工企业必须实现产业升级,企业要生存,既要节能环保,又要有良好的经济效益,那么,最后我们发现,必须从科技创新上下功夫。否则,企业必然会因技术落后而被淘汰出局,更谈不上在市场上拥有产品议价的主导权。 棉冷轧堆染色关键技术采用室温冷堆固色,比常规染色节水15%、节电15%、节约蒸气20%以上、节约染料22%、总出水COD排放减少18%,完全不使用无机盐促染,这样的技术极为绿色环保。这个项目在华纺公司实施近3年来,综合节水45万吨、节电500万度、节气8.5万吨、减少废水排放38.3万吨、减少COD cr排放413吨。这一技术的应用,为全国印染行业实现节能减排、技术进步、转型升级,进而建立绿色、环保、低碳工业体系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注重培养核心竞争力 主持人:您在印染行业工作了几十年,经历了印染从传统向现代产业转变的过程,从您的角度审视,印染企业应如何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王力民:我认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不论哪一行业,只有把科学技术放在首位,才能把握住先机,才是企业发展的硬道理。华纺公司自己培养了一支具有进取精神和优秀研发能力的专业科技队伍,拥有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认定的“中国印染产品开发基地”和“家用纺织品(山东)检测中心”、“省级技术中心”。我们连续多年跻身中国印染行业竞争力10强,中国纺织科学技术贡献奖等行列。这些都是我们重视技术创新,鼓励技术进步的结果。 主持人:作为生产企业,你们怎样解决高层次人才不足的问题? 王力民:无非是两条腿走路,一是借用外脑,例如,我们这个项目就是和天津工业大学等著名高校一起研发的。另外,就是舍得花大力气,下大本钱去培育企业内部的人才。 去年3月份,我们成立了技术委员会,今年我们又从整体出发,进一步完善对公司技术人员的激励机制,全部实行年度聘任制。从总工程师到一线技术员,聘任制度中有技术指标,也有阶段考核,谁的技术卓然超群,谁就有资格得到更高的聘任;反之,碌碌无为则面临解聘。科技的发展,最终还是归结到人才的竞争,我们重视技术人员的培养,会为他们提供广阔的技术研发空间和支持。 来源:中国纺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