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萃网观察】我在采访这组专题的时候,许多人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庐阳花布。虽然时光已经过去20多年了,但经历过那段岁月的人,至今提起,仍然记忆犹新,内心充满了甜蜜。
“二志”与庐阳花布
画家蔡传龙先生年轻的时候就是位时尚人士,可能是受美术的熏陶,他对生活里美的元素特别敏感,就连穿戴也是十分“潮”的。我在一张照片中看到,上世纪80年代的他,留着一头微长的发型,戴着一副墨镜,身上穿着的就是用当时风靡一时的庐阳花布做的衬衫。
今年刚刚48岁的他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年龄,既亲身参与了庐阳花布的开发设计,又有精力为已经式微的传统工艺摇旗呐喊。谈到庐阳花布这四个字,这位画家的声音明显有点颤抖,反复对我说,他现在正在奔走呼号,力争引起政府和社会有识之士的关注,使这个传统工艺与现代印染技术相结合,能够尽快成功申报为非遗项目。
蔡传龙先生诚恳地告诉我,庐阳花布的问世,绝对要感谢二志,一个是安徽省群艺馆的张志先生,另一个是安徽印染厂的图案设计师李元志先生。
作为一名群众文化工作者,早在上世纪50年代,张志先生就跑遍了安徽的山山水水。在合肥、望江、怀宁一带,他发现妇女绣在鞋子和衣服上用来装饰的挑花图案,既精致美观又朴素大方。于是他就开始对这种民间艺术品进行收集、整理。
我特意找到了一段当时的文字报道:1984年10月,张志参加了“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年会”,当时的轻工部负责人在会上提出要开发民间艺术,使之产生经济效益。就在张志回来后苦想方案时,当时安徽分管轻工的副省长找到他,要他整理出一套民间美术图案,帮助安徽印染厂增加花色品种。他一下子找到了感觉,花了2个多月的时间,整理出了10个样式的花样图案。
而李元志先生当时正在苦苦寻觅新的美术工艺,以便安徽印染厂能够尽快开发出有市场销路的新产品。二志终于因为一个偶然的机遇见面了,决定将传统的挑花技术与现代的印染技术相结合,研制出一种新型花布。
花布里藏着“艺术味”
庐阳花布一经问世,在合肥甚至全国掀起了一股热潮。
“我结婚时,就是穿着庐阳花布做成的旗袍出嫁的。”王珊大姐拿出她珍藏了好多年的一件蓝底印花旗袍给我看,尽管已经有些旧了,但上面的图案仍然十分漂亮。王珊大姐说,庐阳花布一上市,她就去工农兵纺织品商店扯上几尺做了一件对襟褂子,当时穿着上班,引来了小姐妹们的围观,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结婚的时候,她想和别的新娘穿得不一样,就提出了用庐阳花布自己动手缝一件旗袍。没想到双方父母都反对,说是结婚就要穿大红色的衣服。好在家里的老人还是开明的,最终答应了她的要求。而那一天的婚礼上,穿着用庐阳花布做的旗袍礼服,修长的身材被衬托得凹凸有致,着实风光了一把。
蔡传龙先生至今还记得庐阳花布风靡北京城的情景。那是1986年6月12日,庐阳花布在中国美术馆展销,并且同时在王府井百货大楼上柜。首都百姓被庐阳花布淡雅古朴、清新靓丽的图案和色彩折服,创造了王府井百货大楼纺织品柜组日零售额的最高纪录,甚至出现了几次因市民抢购,柜台被挤倒了的盛况。
当时安徽的一些外事活动,庐阳花布也是经常作为礼品赠送给外国友人的。
谈到庐阳花布名称的来历,蔡传龙先生说许多人都有个美丽的误会,以为合肥古称庐州,也叫庐阳,这个地方生产的花布,自然就叫庐阳花布了。其实庐阳花布是从民间美术中的挑花艺术中发展起来的,是传统挑花艺术与现代化生产相结合生产出的一种新的产品。
安徽的挑花工艺过去主要流传于合肥、望江两地,合肥古称庐州,而望江古称雷阳,两地民间流行的挑花主要是白底蓝花。在此基础上,采用现代印花工艺,重新组合传统挑花图案,制成适合于衣饰、帘布、被面等实用的印花布,顺理成章地被称为庐阳花布。
不过,蔡传龙先生还告诉我,当年安徽印染厂的主打产品并不是庐阳花布,而是大花哔叽和小花哔叽,无论是产值以及产生的效益,都远远超过庐阳花布。只是因为庐阳花布里承载的艺术元素,包括挑花、剪纸、原始图案等,唤起了人们返璞归真的追求,才至今还留存在大家的记忆深处。
来源:合肥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