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萃网观察】
染色后的织物经后整理,为什么色光会发生变化?该如何应对?
1.产生原因
织物染色后,经后整理,其色光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这是染色普遍存在的现象。经分析,以下因素与色光波动密切相关。
①许多染料染色后,在纤维上并非是稳定态,而是亚稳态(还原染料最为突出)。经后道的湿、热处理,有可能发生以下变化:
a.纤维中处于高度分散状态的染料分子,进一步聚集,会使染料的结晶状态发生一定的改变。
b.纤维中的染料分子,会从纤维分子链的平行状态,变为垂直状态,使染料的存在取向发生改变。
c.具有分子异构化(顺式一反式)倾向的染料,会发生构型变化。
染着在纤维中的染料,一旦发生结晶、取向、构型等改变,必然会导致染料的吸光性能产生变化,从而引起色光波动。
②常用的后整理剂(柔软剂、防水剂、抗菌剂、抗紫外线剂等),在湿、热处理的过程中,会产生以下问题:
a.阳离子性助剂与阳离子性染料之间,会产生一些复杂的化学反应。
b.纤维上的助剂膜,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泛黄”。
c:后整理液的酸碱度(主要是酸度),会导致染料的色光发生异变。
d.后整理剂会促使分散染料在高温条件下,产生不同程度的“热迁移”与“热升华”。后整理剂与染料之间的这种复杂关系,必然会给染色色光造成影响。
③经过后整理的染色布,在放置过程中,其色光还有可能发生变化,主要影响因素有以下三点:
a.常用染料普遍存在着不同的“三敏”(湿敏、热敏、光敏)现象。即其染色色光会随着纤维含湿量的多少、温度的高低、光照的强弱不同而不同。因此,织物的含湿、温度、光照一旦变化,其色光就会不同。
b.织物上残留的矿物质与重金属化合物(主要来自水和后整理剂),在色布放置过程中,会与染料缓慢地发生复杂性的化学作用,从而引起色光的变化。
c.色布在放置过程中,周围环境的酸、碱性气体或氧化性、还原性气体,也会导致染料的稳定性下降,进而发生色光异变。
2.应对措施如下
①染色后一定要进行充分净洗(皂洗)。原因有两点:一是,充分净洗(皂洗),可以促使纤维中的染料,在结晶、取向、构型等方面实现稳定态;二是,浮色(含沾色)染料,对湿、热、光以及酸、碱、化学品更敏感,更容易引起色光的变化。充分洗(皂洗)净浮色以及各种染色化学品尽可能去除,无疑会提高色光的稳定性。
②对染料要进行优选。要选用“三敏”现象不明显的,色光受整理剂以及酸、碱影响小的。分散染料要选用“热迁移”与“热升华”牢度好的。
③要择优使用整理剂。要选用泛黄性小的,对色光影响轻微的。为此,必须预先做先锋试验。
④生产车间要加强通风换气,提高空气的清洁度。而且,布箱要加罩,成品要及时。
落实以上综合措施,可以明显提高染色布的色光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