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在人体穿着、使用过程中,不小心会沾水、沾油,而且还会沾污很多汗液、皮脂以及其他各种人体分泌物,这些污物不仅影响人们的使用,而且是微生物繁殖的良好环境。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追求高质量生活的要求,各类运用不同机理研制出的具有自清洁能力的纺织品应运而生。
最早出现的自清洁纺织品,是通过各类拒水拒油整理剂对纺织品进行功能后整理,改变纤维的表面性能,使纤维的表面张力低于水、油的表面张力,使得水滴以及油污无法在织物表面铺展且可以轻易抖落,而且水滴在滑落的过程中还可带走织物表面原有的灰尘,从而达到纺织品自清洁的目的。目前使用较多的整理剂为含氟类拒水拒油整理剂。除此之外,近年来德国科学家揭示了荷叶拒水自洁的原理,并申请了专利。荷叶效应的秘密主要在于它的微观结构,而不在于它的化学成分。它通过在织物表面添加纳米级粒子,提高粗糙度形成纳米级乳头状凸起,达到拒水拒油效果,从而使得织物具有自清洁能力。
纳米光触媒在纺织领域的应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当纺织品的表面覆盖一层光触媒的时候,在光照的条件下反应所形成的空穴/电子对与表面和空气中有机物结合而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可彻底将其氧化成水等无害物质;另一方面,空穴/电子对与表面和空气中水反应后可产生活性氧[O]和氢氧自由基[OH]等活性物质。这些活性物质具有极强的氧化作用,不仅能氧化破坏微生物,也可将有机化学污染物完全氧化破坏,从而起到洁净环境和除臭等作用。目前常用的光触媒包括纳米二氧化钛、氧化锌、二氧化硅等。
2光触媒自清洁整理实验
纳米微粒由于具有高表面能、比表面积大、表面配位不足等特点,当分散到介质中时会发生二次团聚,致使纳米微粒很可能达到微米级,从而失去了纳米微粒所具有的特性。因此团聚问题是影响纳米粒子应用的关键因素,在整理液配置过程中,对其均匀稳定的分散性研究过程起着决定性因素。pH值、分散剂用量、分散方式以及分散介质等因素均与试验结果有关。
在利用TiO2光催化剂的光催化体系中,若利用太阳光作光源,有效光的波长是300~400 nm 范围内的紫外光,仅占总光能的3 ~4 。这主要是由于TiO2是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其导带一禁带宽度约为3.2 eV,在紫外光照射下可强吸收,而对可见光的吸收较差。目前为了使其可利用光谱扩展到可见光,提高使用效率,采取的方法包括:金属离子掺杂、贵金属沉积、半导体复合等。以半导体复合为例,它能有效提高TiO2光催化系统的电荷分离效果,扩展TiO2光谱响应范围,是提高TiO2光催化性能的有效手段。目前的报道多集中在CdS、ZnO、V2O5 等与TiO2复配的光催化剂制备与表征。
2.1 工艺配方
纳米二氧化钛(15 nm)2.4 9/6,纳米氧化锌(40 nm)0.6 ,分散剂六偏磷酸钠0.6 ,其他助剂为硅烷偶联剂0.2 9/6,氯化钠0.01 ,黏合剂5%,少许JFC渗透剂。
整理液配置流程:将纳米粉体加入至蒸馏水中一超声振荡30 min(保持水温低于50℃)一加入分散剂机械搅拌15 min一超生振荡10 min一加入其他助剂充分搅拌。
2.2 试样与工艺流程
试样:10 cm×10 cm 白人革非织造布
工艺流程:用2000 ml含5 洗涤剂的溶液对织物洗涤20 min一用蒸馏水清洗,烘干、称重一将织物浸渍于整理液中(浴比1:10,室温,浸泡30 min)一二浸二轧(轧液率80 )一烘干(70℃预烘5 min,150℃焙烘3 min)。
3 光触媒自清洁纺织品的标准化评价
3.1 光触媒产品检验标准现状
关于光触媒产品,目前尚无国家或国际标准。日本由有关科研单位、民间相关厂商等组成了一个自主性机构一光触媒产品技术协议会,制定并公布了相关产品性能实验方法和性能评价标准。依据该协会制定的产品检验标准,被认定有效的光触媒制品技术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有机颜料(亚甲基兰)的分解试验把亚甲基兰滴到涂有光触媒产品的器皿上,在一定光照条件下,亚甲基兰必须变色或褪色。
(2)乙醛的分解试验
在一定光照条件下,有害气体(乙醛)的减少量(被分解量)必须达到一定标准。光触媒产品须能去除有害气体的70%以上。
由此看出,这一标准的实质是判定光触媒产品是否能够有效分解有机物。
3.2 自建测试标准体系
针对现有光触媒产品测试标准的不足,为了能够量化自清洁纺织品的自清洁能力,经参考相关纺织品测试标准,自建测试标准体系如下:
3.2.1 紫外光源
主峰波长297 nm,辐射强度≥60 w/m 2。
3.2.2 试样准备
用2000 ml含5 洗涤剂的溶液对织物洗涤20 min,然后用蒸馏水清洗、烘干。
3.2.3 标准污物
取0.05 g亚甲基兰,加入10 ml水中搅拌,加入20 ml 14#机油,机械搅拌10 min,得深蓝色粘稠油污。
3.2.4 标准色卡的配置
将试验所用织物浸于亚甲基兰溶液中20 S后立刻观察,所呈颜色即为相应等级标准色(见表1)
3.2.5 试验步骤
① 用橡胶吸头吸取少量标准污物滴在试样中央,加盖一块聚乙烯薄膜,在薄膜上,加200 g砝码,压1 min后取下薄膜,然后进行测试。
②使用直径为90 mm的培养皿为容器,将一定尺寸大小的负载光触媒织物试样置于其中,盖上培养皿盖,置于紫外光下50 cm照射16 h。
3.2.6 评价
将紫外线照射后织物上油污颜色与自建标准色卡比较,颜色等级越高,则光催化自清洁能力越强。
4 自清洁纺织品效果测试
4.1 紫外光线下测试
按照自建标准测试方法,对试验所得布样进行紫外线照射测试,进行拍照、评级记录,观察其光催化自清洁效果。通过一定时间的紫外灯照射,有规律地观察、记录、拍照,可以明显地看出整理后的织物小样油污颜色变浅,表现出较好的自洁效果,而未整理的织物原样则基本保持油污颜色不变。测试结果如图1所示。
4.2 自然光照射测试
由于自然光中紫外线较少,仅占总光能4 左右,单纯使用紫外线作为光源进行测试,虽然可以加速自洁速度,但是不能反映出在自然光线下的自洁能力和速度,因此,自然光下的自清洁能力描述也是必不可少的。选择实验时间为天津地区 2007年4月10:O0~16:00。测试结果如图2所示。
4.3 耐洗性测试
按照正常脱水一烘干的工艺流程,分别对整理样进行水洗5次,10次,15次,20次。水洗方法使用AATCC61- 1996的标准进行。水洗后的整理样在紫外光下照射16 h,自清洁效果如表2 所示。实验表明,水洗后的整理样仍IH表现出较好的自清洁效果,因此,该工艺整理的织物具有较好的耐洗牢度。
5 结论
5.1 选择六偏磷酸钠为分散剂、超声振荡为主的分散方法,以及添加硅烷偶联剂等助剂,克服了纳米粒子由于易团聚而影响使用的弊端,配制出了稳定的光触媒纳米整理液,整理后的织物具有很好的水洗牢度。
5.2 通过自清洁测试,验证了光触媒织物的自清洁能力,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出无机纳米粉体的最佳用量为占整理液3 ,纳米二氧化钛和氧化锌的比例在8:2时,可最大可能发挥光催化效果。
5.3 针对目前光触媒类产品标准的缺失状况,独创性地设计了一套自建测试标准体系,经过实际测试检验,可以很适当地定量表征光触媒类自清洁织物的自清洁能力。
来源: 张路遥,张健飞,杜秭伟
该文章暂时没有评论!
最新技术文章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