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抗紫外纤维
抗紫外线纤维主要指在合成纤维生产过程中,掺入紫外线屏蔽剂,用共混、芯硝等方法纺丝,使纤维具有遮蔽紫外线的功能。这种方法所得到的织物抗紫外线效果持久且手感较好,但处理技术要求和成本较高,且有不宜用于天然纤维和混纺时效果难以控制等缺点。日本可乐丽公司于90年代初首次推出具有抗紫外线功能的“Esmo”纤维,即在PET聚合物熔体中均匀掺入细陶瓷粉末,纺制成涤纶纤维。近年来,有人发现将特殊结构的陶瓷超细微粒混入纤维内制成的纤维,不仅能屏蔽紫外线,还有绝热作用。
(二)抗紫外线辐射整理
1、高温高压吸尽法
高温高压吸尽法类似于涤纶的高温高压染色。一些不溶或难溶于水的紫外线吸收剂,它们的分子结构和分散染料很接近,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可以进入纤维内部并固着。高温高压吸尽法适用于涤纶、锦纶等合成纤维类织物,较多时候采用分散染料染色与抗紫外整理同浴进行。
2、常压吸尽法
常压吸尽法主要适用于棉、麻、羊毛、蚕丝等天然纤维类织物的抗紫外整理。常压吸尽法须选用水溶性的紫外线吸收剂,如二苯甲酮类水溶性紫外线吸收剂,它的分子结构中有多个羟基,对棉和其它天然纤维具有较好的吸附能力,因此该方法可以在常压下用于棉等天然纤维织物抗紫外整理。
3、浸轧法
由于紫外线屏蔽剂大多不溶于水,并对棉、麻等天然纤维缺乏亲和力,因此不能用吸尽法,而采用与树脂同浴,将屏蔽剂固着在织物表面的方法,其浸轧液由紫外线屏蔽剂、树脂、柔软剂等组成。但经热处理后,织物上孔眼易被树脂覆盖,影响整理织物的风格、吸水性和透气性。
4、涂层法
涂层法一般在涂层剂中加入适量紫外线屏蔽剂,用涂布器在织物表面进行精密细涂层,然后经烘干和必要的热处理,在织物表面形成一层薄膜。这类方法虽会使耐洗牢度和手感受到影响,但对纤维种类的适用性广,处理成本低,应用的技术和设备要求不高。涂层法使用的紫外线屏蔽剂大多是一些高折射的无机化合物。
5、微胶囊技术和印花法
微胶囊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是一种特殊的包装形式。胶囊内的物质可以是固体微粒,也可以是液滴或气泡。通过微胶囊技术可将抗紫外线整理剂注入胶囊内,使服装在服用过程中受到磨擦使胶囊外层破裂,从而达到抗紫外线整理剂缓释的效果。如果在胶囊内加入光敏变色晶体则能使织物获得变色功能,这样除了增加美感外,还增强了抗紫外线的功能可抵御长时间的紫外线辐射。
印花法就是将紫外线屏蔽剂或吸收剂调制在印花色浆中,印制后,采用汽蒸处理固着在织物上,此方法适用于对紫外线屏蔽率要求不是很高的织物。
6、溶胶-凝胶技术
一般屏蔽剂的耐洗牢度都比较差。作为一种多用途的新技术,溶胶凝胶技术可在织物表面涂覆一层透明的金属氧化物薄膜,它能极大地改善耐洗牢度,同时增强抗紫外线性能。
(三)紫外线屏蔽剂
1、无机类紫外线屏蔽剂
无机类紫外线屏蔽剂,主要通过对入射紫外线的反射或折射,而达到抗紫外辐射的目的。它没有光能的转化作用,只是利用陶瓷或金属氧化物等细粉或超细粉与纤维或织物结合,增加织物表面对紫外线的反射和散射作用,以防止紫外线透过织物而损害人体皮肤。这些粉末包括高岭土、碳酸钙、滑石粉、氧化铁、氧化锌、氧化亚铅等。经试验,在310~370 nm波长区氧化锌和氧化亚铅对紫外线的反射或防护效果较好氧化铁和高岭土也能起一定作用。紫外线反射剂用于高质量的屏蔽纤维或织物后整理时,要求先制成纳米级的超细粒子,并要求降低粒子的表面活性,所以技术比较复杂。日本住友水泥公司开发的超微细ZnO-100和ZnO-200粒子,解决了这个问题。根据光散射理论,颗粒对光的散射能力与折射率和粒径有很大关系,颗粒折射率越大,颗粒对光的散射能力越大。其中TiO2、ZnO折射率都很高,纳米TiO2的折射率为2·71,纳米ZnO的折射率为2·03。颗粒也不可太大,一般在70 nm以下有较好的紫外屏蔽性能,分散稳定性好,对紫外线的吸收率增大,抗紫外能力增强,同时使可见光透过率也大大增加。
2、有机类紫外线屏蔽剂
有机类紫外线屏蔽剂,主要是吸收紫外线并进行能量转换,将紫外线变成低能量的热能或波长较短的电磁波,从而达到抗紫外辐射的目的[9]。国内外的紫外线吸收剂品种较多,常用的第一代产品有水杨酸酯类化合物、金属离子螯合物、薄荷酯类、苯并三唑类和二苯甲酮类等。这些紫外线吸收剂不含反应性官能团,不易固着,很易扩散。第二代吸收剂包括瑞士汽巴克基公司开发的2-羟基苯-二苯基三唑的衍生物,它是一种阳离子自分散型配方,可用于高温染色、轧染、印花等,有优良的升华牢度和热固着性能。瑞士科莱恩公司开发的Ravosan系列可与纤维素纤维上的羟基和聚酰胺上的氨基发生反应,不改变织物的外观、手感、透气性,有较好的耐光和耐水洗牢度。汽巴公司近来开发的新的紫外线吸收剂Cibartex UPF,用于纤维素和尼龙及其混纺交织品,具有抗紫外功能,该产品可与直接染料、活性染料同浴使用,处理后的织物在60℃下洗涤多次效果都不会减弱,而且不会影响耐光牢度,对色泽、白度和手感几乎没有影响。
来源:中国印花网
该文章暂时没有评论!
最新技术文章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