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来,中国服装印花行业经历了从家庭作坊式的原始手工操作到具有相当规模、半自动化的工业化生产过程,并正逐步向以自动化生产为主的更高境界迈进。
机缘巧合,我跨进丝网印刷的大门
公元1990年,那年我四十岁,在一家生产化工设备的集体工厂当厂长。当年我的一个中日合资服装厂的朋友以四万美元的价格从日本引进了一套六色手动转盘印花机、一台4m隧道烘干机和一套小型晒版机。东西不错,但不能满足批量生产需要,而且价格太贵了(1990年,四万美金相当于二十余万人民币,而当时一个工人的月工资仅不足百元)。朋友问我能否仿造?已有二十年机械制造经验的我,在只让看不让拆的前提下仔细琢磨了机器的构造及工作原理,当即拍板:可以造!十二万三台!
三个月后,我用朋友提供的十二万人民币造出了四台机器,按照约定,三台给了朋友,多做的一台我自己的工厂留下了。我感觉这款印花机应该有市场需求。
于是,我走访纺织总会装备司和中国针织工业情报站,并在“针织工业”杂志上刊登广告。此后的数年中,共计生产了近百台这种印花机,获利颇丰。可惜的是,该机型存在先天的缺陷:定位精度较差及套色数的局限,尤其不适应大规模生产。一番喧嚣之后,不可避免地逐渐沉寂。然而正是这次经历,使我对丝网印刷,尤其是服装印花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